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乾隆四十八年在线阅读 - 第四百七十二章 坐以谋反疑有无

第四百七十二章 坐以谋反疑有无

    方敬斋上午先是去了广储门外的茶馆,闲谈间便借机向一些茶客打听了焦应元的事。果不其然,那些人就没一个说他好话的,都说此人好赌,甚至连公中祖屋都要卖掉还债,实在是败家。

    到了下午,被他派去前往焦母住处周边打听的手下也回来禀报,说不管是周围店铺的伙计掌柜还是卖菜的邻里街坊,众人都说王氏为人持正,和蔼可亲,可自从她大儿子开始打官司乱攀咬,老太太几次去衙门作证,搞的身体就大不如前。

    到了此时,方敬斋心中已经认定,不管本案是不是诬告,焦应元这人的人品实在太烂。在他这个老刑名看来,焦应元之前敢屡次诬告,与朝廷在刑名上“抓大放小”的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。

    清代诉讼案中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诬告现象十分普遍。民间对于诉讼一事,有着“无谎不成状”之说。告状之人或为利益、或为报仇、或为胜诉,他们往往会在诉讼之时夸大其词,甚至是胡编乱造。

    这年月一件诉讼案从头到尾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,即放告、准驳、审理与覆审;只有完成这四个步骤,一件诉讼才算完结。民事案件的放告都是逢三六九日才会接状子,除此之外的日子,官府皆不受理。

    有清一代的司法制度沿袭前明的“慎刑”原则,为防止审案官员滥用刑罚,清廷是制定出了十分严格的复审体制,即徒刑以上的案件需要经过按察司和刑部的复审,复审通过后方可执行相应的刑罚。

    与复审制度同时进行的,就是更为严苛的官员责任追究制度,即若上级司法官员在复审的过程中,发现下级官员有错判的行为,那下级官员就要受到严惩,轻则罚俸罢官,重则脑袋搬家。

    其实如果是秉公执法,倒也罢了。可关键在于,下级官员本身就不干净,他们宁愿在民事案件上抓大放小,从轻发落,也不愿意去承担一丝一毫的风险。

    对于诬告的案件,府县官员在审理时,为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,他们往往不会依法判决,对于诬告者多是从轻发落,这也是焦应元之前三次诬告的结果都是训诫了事的原因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百姓为了让自己的案件得到重视,往往会把轻案伪装成重案,以求重视。因为遇到杀人抢劫、谋反之类的重案,无论地方官员愿不愿意,都必须受理。

    然而还有一个问题让方敬斋困惑不解,焦应元身为监生,理应懂得诬告谋反会受到什么后果。之前他三次诬告都没攀扯重案,为什么这次就告堂兄焦循伙同其他文人以及自己的三个弟弟谋反呢?

    要知道《大清律例》中对于诬告者的惩罚是很重的,基本上就是诬告他人什么罪行,他就会被加倍处以什么罪行。谋反这种事从朝堂到地方上都十分重视,一旦查出是诬告,诬陷者逃不脱一个凌迟的下场。

    他晚间回到府衙跟马慧裕禀报后,马知府第二天上午便开出牌票,又写了份公函,让手下拿着去江都县衙,由县里出面拘拿焦应元。

    到了这一步,不管是马慧裕还是方敬斋,还都想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,毕竟焦循之妻是新科翰林阮元的表妹,不敢不慎重。

    谁知等手下带着焦应元回来,方敬斋亲自审问一番后,事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,焦循谋逆一事竟然很可能是真的。而焦应元告发的原因却令方敬斋叹为观止,他活了大半辈子,还从没见过如此心性狠毒的无耻之徒!

    话说今年二月的时候,焦应元实在是贫无聊赖,穷得快过不下去了,于是便想将自己居住的那部分族中公屋给卖了。

    他这种行为特么纯属异想天开。祖屋那是一个家族的根,就算卖地也不能卖屋,别说母亲王氏和三个弟弟了,甚至是听说此事的焦循等亲戚全都不同意,搞的焦应元灰头土脸。

    十几天前,焦循的老母听说了这事,便让焦循周济了堂弟一百五十两银子。焦母想着反正要跟儿子北上,不如临走前帮衬一把,免得妯娌王氏那边难做。

    焦应元得了这笔钱,多少有些意外,于是便买了些礼物去了堂兄家。他的目的可不是道谢那么简单,而是想看能不能得到更多的钱。150两白银虽然不少,可对于他之前的债务实在杯水车薪。

    谁知等他去了焦循家里,焦循刚好不在家。焦母让下人去叫儿子回来,同时还说让焦应元吃过晚饭再回去。

    三月过后,焦循家中的下人只剩了三个,其他都在年前被遣散了。书童跟着焦循出去了,前面一个看门的,后院还有个丫环,结果就给了焦应元可乘之机。这厮竟溜进了堂兄的书房上下翻找,意图找点值钱的顺走。

    谁知值钱的玩物没翻到,竟让他在书架上翻出了一本小册子,且不说里面的内容都是记述明末抗清的历史,中间还夹着一张纸签,上面写着“一旦持剪刀,剪我半头秃;华人髡为夷,苟活不如死。”

    这下可把焦应元给吓了一跳,他手忙脚乱的将册子放回,只取了纸签收入怀中,然后悄悄离开了书房。到了晚间焦循回来,焦应元便提了借钱的事。焦循一听就怒了,痛斥了堂弟一顿,把他轰了出去。

    焦应元回家后越想越气,觉得自己已是无路可走,于是“新仇旧恨”叠加在了一起,人性之恶在绝望中被彻底激发。

    他决定以焦循手写的反诗为突破口,炮制一场大案,借官府之手来一场“诛九族”,将包括自己的母亲、同胞兄弟、族人在内的一切有过节者,全都拖入地狱,给他陪葬!

    至于他在匿名信里提到的钟怀和黄承吉也参与谋反,其实并无实据,而是想着堂兄素来跟这二人关系好,于是就本着能拖一个下水是一个的想法,结果还真让他给蒙对了。

    事关重大,方敬斋先带人去了焦应元家里取出藏匿的纸片,然后就直接向知府马慧裕禀报。马慧裕听完也是极为惊愕,不过他也是进士出身,当过翰林的人,对焦应元的无耻行为气的浑身发抖。

    案件发展到这一步,已经不是简单的诬告了。况且两人并不知道焦循跟北海镇的关系,于是马慧裕先是派人向江苏巡抚长麟发出呈文,同时派出大批兵丁衙役,将诬告信上的相关人等全部锁拿下狱。

    江苏巡抚衙门就在苏州,距离扬州不过二百多里,巡抚长麟接到扬州的报告后也是吃惊不小,如今朝廷在北面屡战屡败,虽说百般遮掩,却难逃天下有心人耳目。眼看乾隆的万寿节快到了,治下竟然出了这么档子事,于是长麟一边上报两江总督书麟,同时决定亲赴扬州办理此案。

    他之所以敢这么决定,是已经知道制台大人正深陷一桩官司,恐怕要官位不保。而且清代由于督抚相制的权力架构,巡抚并不是总督的属官,而是平行关系。

    且不说南京那边之后会如何安排,焦循、钟怀和黄承吉三人被拘押到府衙后,扬州城内顿时就炸了锅。

    江藩在托人了解到案情后,顿如惊弓之鸟。他冥思苦想了半晌,先是写了两封信,让家中下人分别去了宝应和常州,给刘台拱、段玉裁和洪亮吉三人报信。接着,他连夜坐船离开扬州,打算去射阳湖那里求救。

    跟年轻喜欢宅家的焦循不同,江藩家中世代行医,多子街的天瑞堂药肆就是江家的,一旦焦循三人扛不住把自己给供出来,不知将牵连多少人。

    他们在去年从北海镇回来路过徐庄的时候,王长生便向江藩和洪亮吉等人告知了清江浦的联络点和联络方法。

    就在江藩前往清江浦之时,扬州知府马慧裕接到了巡抚长麟的回文,要求他先行对人犯审问,等按察使司和巡抚到后再行开堂审案。

    因为焦循、钟怀和黄承吉三人都有功名在身,所以就由马慧裕亲自文案,而其他人诸如焦应元的母亲王氏、三个兄弟以及几个债主,便交由江都县和甘泉县分别审理。治下出了这么大的事,江都县和甘泉县难辞其咎,所以这会也什么都不顾了,只想彻查清楚。

    焦循一上来只是说冤枉,自己就是一个“宅男”,只因借钱给堂弟焦应元,便无端受其诬告。眼下居然攀咬自己谋反,实在是荒谬;至于钟怀和黄承吉二人更是大喊冤枉。

    马慧裕早就了解了前后经过,此时他也没什么废话,直接就将从焦循家中抄出的册子和写有顾炎武诗文的书签拿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看看吧!这是你堂弟焦应元在你家书房找到的写有反诗的书签,以及差役在你家书房中搜出的反书!”马慧裕一拍醒木,喝道:“焦里堂,本府可马上请学政革了你的功名,大刑伺候!念尔素有才名,这才礼下于人。”

    焦循一看顿时就傻了,这册子是他从北海镇带回来的,因为看到书中关于“薙发令”的内容悲愤莫名,便忍不住在书签上写下了顾炎武的“断发诗”。此时他脑海中一片混乱,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焦应元怎么拿得到这个书签。

    “焦里堂,速速从实招来!”马慧裕眼睛一眯,捋着胡子道:“难道尔没听过‘破家县令,灭门府尹’之说吗?焦家一族上百口的性命安危,全在尔一念之间。”

    马慧裕见焦循额头不住冒汗,便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奏效,继续道:“本府自到任以来,便听闻你奉母至孝。即是如此,就不为你母亲和妻子想想吗?你有功名,她们可没有诰命。三木之下,何求不得?即便是狞顽之徒也是熬不过的。”

    所谓的“三木”,其实就是拶刑,也叫夹棍。有夹手指的,也有夹脚踝的,对女犯都是夹手指。

    别看小小的五根圆木,威力却远超棍棒,正所谓“十指连心”,拶指所制造出的疼痛是令人难以忍受的。只要使用起来,管保叫受刑者魂飞魄散。

    纪晓岚在其笔记《滦阳消夏录》中曾有记载,有个被婆婆诬陷的媳妇,由于受不了拶指的折磨,当堂自杀。

    正因为这种刑罚过于狠毒,所以在《大清律例》中明确规定,重大案件的主犯或从犯,再三详究,仍不吐实情者,或前后证词不一者,才准许使用夹棍;平常案犯,概不准使用夹棍。另外,夹棍不准反复使用,只准许在同一犯人身上使用一次。

    此言一出,焦循顿时大汗淋漓,浑身颤抖。而马知府则端起茶盏,慢悠悠的喝了起来。

    所谓物伤其类,实际上马慧裕的心里也是挺惋惜的。出了这样的事,在京中做官的阮元一定会被牵累。虽说未必会卷入谋反案,可以后的仕途怕是难了。

    一刻钟后,浑身被汗浸透的焦循自知是躲不过这一劫了。虽说之前已打算携家投靠北海镇,可他毕竟不是顽强的“革命斗士”。再者焦循这些年一直埋头做学问,对人心事故并没有多少经验。

    “好吧!我招。只求大人不要再对老母和弱妻逼供,她们什么都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马慧裕面有得色,抬手举着那册子问道:“此书从何而来?”

    焦循心中对江藩等人暗道了一声对不住,然后才黯然道:“是学生从北海镇那里得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噗!”此言一出,马知府一口茶没含住,全喷在了身旁书办的脸上。

    “你,你......”马慧裕哆哆嗦嗦的站起身来,戟指怒目道:“你是说北海贼?!”

    “是......”

    我滴个娘来!马知府心中顿时就咯噔一下,他之前长年在吏部做官,和京城的同僚亲戚书信往来不断,所以对去年天津那档子事知道的一清二楚。此时他心里恨死了那个焦应元,一场诬告案,居然把北海镇给扯出来了。

    这要是写个反诗、印个反书啥的,马慧裕根本不会客气,直接就会叫学政过来革了焦循的功名,然后上大枷押入死牢看押。

    可北海贼那是有大铁船的,万一为了这事再度威逼沿海,惊了圣驾,影响了乾隆的万寿节,他马慧裕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。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

    早知如此......早知啥也没用啊!这事他不敢再问下去了,等臬台和巡抚大人到了让他们决定怎么办吧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马慧裕便对签押房内的衙役道:“来人!把人犯焦里堂送入大牢看押。唔......切不可轻慢了他老母和妻子,一应饮食所需尽量提供,只是不许探视。”

    “嗻!”一万只熊猫的乾隆四十八年